在愈演愈烈的苟静被顶替上大学事件中德力西,她的母校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被送上热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苟静说:高考被替换,命运被改写后,她无奈上了一所“野鸡中专”——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事实上,1998年,苟静高考569分,仅比山东省济宁市中专(理科)调剂录取分数线高14分,远未达到济宁学院(理科)录取分数线。可供选择的学校不多。在她当年填报的志愿中,中专志愿填报了泰安人口学校和武汉生物工程学校,选择服从调剂。最后,她被调到湖北省黄冈水利电力学校。随后,苟静高考档案转入学校,在电厂、电力系统学习2年,完成全部学业。学校还为他颁发了中学毕业证。
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野鸡中专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资料显示,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创建于1979年,是一所公办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办学水平评估A级学校。隶属黄冈市水利局,是差额供应事业单位。然而勾践却不走运。她没有赶上中专毕业分配的末班车,还赶上了高考扩招。事实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前几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低得惊人。
以1979年为例,共有468.5万人参加高考,28.4万人被录取。录取率(本科和专科,不含中专)仅为6.1%。同期恢复的中专入学考试比高考竞争激烈。相对于大学,中专的考试门槛和录取分数线更低,所以更容易考。对于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考上中专,不仅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非农户口,毕业后国家还可以提供稳定的工作,但是录取选拔也很严格。
“考不上中专就上高中”是当时普遍的认知。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没有选择高考,而是提前上了中专,以便早点工作。其实中专最初的录取率是超乎想象的,只有3%左右。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这群15、16岁的天才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师专、公共卫生、农林、电力、铁路等中专,其中录取率低至不足10%。
有一段时间,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包括学费、包分配、粮油供应、货币补贴等方面都没有什么风光的差别,被周围的同学和家长羡慕。直到1993年,中国政府才正式提出改革全包全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终于取消,国家开始实行扩招制度。
从此,中专受到很大影响,不再享受“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他们的地位从原来的重点高中降到了普通高中,成为了考不上高中的学生的“选择”。对于大多数不熟悉中国教育体制变迁的人来说,“差生去哪儿”已经成为中专的标签。1998年参加高考的苟静,刚好遇到国家取消分配和扩招。刚刚从云端跌落尘埃的黄冈水利电力学校,成了她口中的“野鸡中专”。但其实她所在的电厂与电力系统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不错。
经过两年的学习,勾践正常拿到了毕业证。虽然当时中专已经取消了分配,但她还是被学校推荐到温州一家实力雄厚的电气设备企业工作。温州电力设备企业众多,乐清柳市有“中国电器之都”的响亮招牌。国内很多知名的民营电力企业都是从温州走向世界的。这份名单包括浙江郑泰集团、德力西 Group等。2000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苟静的工资是三四千元。当时学校老师工资也就一两千元。
此后,我国高校继续扩招。1998年,全国高考共320万人,录取108万人,录取率34%。到2008年,共有105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599万人,录取率57%。这使得中专招生更加困难。为此,2009年,黄冈水利电力学校发布招生宣传片,称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除了正泰集团和德力西 Group,还有很多企业像安特仪器、浙江东都宝模具、冠捷科技、深圳科技、中南国际、中兴通讯都看好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同年,黄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职业教育“319工程”,开始整合黄冈水利电力学校等5所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其余四所学校分别是黄冈电子信息学校、黄冈交通学校、黄冈工程学校、黄冈工贸学校,共同组建黄冈中等职业学校(集团),作为黄冈职教园区的核心项目。这项工作被列为黄冈五大社会项目之一。
2012年,黄冈水利电力学校率先从黄冈市水利局划归黄冈市教育局管理。5年后,5所学校整合完成,投资近6亿元的黄冈中等职业学校(集团)正式开始办学。至此,见证了中国水利电力事业40年变迁的黄冈水利电力学校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黄冈水利水电学校不是个例,而是整个时代的产物。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然而,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匆忙中日益突出。一个最严重的矛盾是,中国发电量的增速远远赶不上GDP和工业增长值的增速。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年,除了优先录取重点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的学生外,还优先录取电力、铁路、邮电等国家的专业大学。
以电力专业院校为例。77届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大唐集团董事长陈飞虎分别考入华北电力学院和长沙水电学校。而电力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家和省政府只能继续建设电力相关专业学院或在重点高校增设电力相关专业。但对于湖北来说,情况略有不同。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因水而生,因水而养,因水而兴。水是湖北最大的资源禀赋,水电成为湖北最大的发展优势。
当时,1975年建成的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的刘家峡水电站,已经成为中国水电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相继带动了一批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建设。1971年,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顺利建成,三峡大坝水电站再次提上日程。而此时的湖北,只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水利水电学院、长江水利水电学院等等,满足不了人才需求。
1978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初建,隶属于水利电力部,位于宜昌市葛洲坝水利枢纽附近。第二年,湖北宜昌水利电力学校、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等几所市级水利电力学校相继成立。在那个饥渴的年代,这些来自湖北各地的水利电力毕业生被分配到湖北乃至全国从事水利电力工作。随着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相继建成,全国水电站建设暂时告一段落,水电相关人才不再稀缺。此外,1996年,高校毕业生全国统一分配制度取消,招生难成为这些为特殊时期特殊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学院面临的最大问题。于是,1996年成了水电相关专业院校的一年。
当时,经电力工业部和国家教委批准,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几年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并入新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与湖北三峡大学合并为现在的三峡大学。同样是在1996年,湖北省水利厅在学校争创“全国重点中专”中,制定了“调整规划,集中办学”的总体规划方案,将湖北省水利水电学校与湖北省水利水电技工学校合并,扩建湖北省水利水电学校。
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湖北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长江水利水电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招收普通高职学生,并更名为长江工程职业学院。省会城市的兄弟院校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至少摆脱了“被歧视”的中专地位。而宜昌水利电力学校、黄冈水利电力学校等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中专学校,则苦于资源匮乏,只能苟延残喘。
直到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实施“319工程”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通知,湖北省走上了合并中专、建设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的道路。除黄冈市整合5所院校组建黄冈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外,德力西宜昌市还整合了宜昌水利电力学校、宜昌城建学校、宜昌艺术学校、葛洲坝旅游学校、宜昌商业学校等5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昌三峡中等职业学校。至今,黄冈水利电力学校、宜昌水利电力学校等地方水电特色学校一直在消失。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文/菲达;编辑/葛劳)